服务热线

028-86654352

+8615828326421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华慧新闻 / 公司动态

红色烈日,红色延安

时间:2019年07月10日来源:本站浏览:458次

供稿:德阳分公司 作者:李昊燃


随着动车进站的轰鸣声,本次延安、西安之旅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耳边还萦绕着大雁塔八角风铃的清脆、唐朝和尚的梵音低吟、黄河千年不息的咆哮,满载欢歌的大巴轰鸣。如同玄奘法师一般,去途两手空空心怀前方,归程行囊鼓鼓脚踏故土。


种柳穿湖后,延安盛可游。远怀望泽国,真赏即瀛洲。江景来秦塞,风情属庚楼。不知范仲淹笔下延安可同我眼前延安。一夜的颠簸,对延安的期待几乎被迫切下车而取代,还没回过神又被塞进了绿色的大巴或者说绿色的烤箱还更加贴切一些。


不知道你们对延安的感觉是怎样的,未到延安时,我对延安的印象只有两个,其一印象是革命圣地,这可能是所有中国人对延安的固有印象,而另一个印象则是传说之地。延安古称肤施,拗口至极,当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我脑海中搜索无数个对应的词组,最后才知道是这两个字组成。相传佛祖的弟子途径延安清凉山(同样是革命圣地,后文在表)饥渴交迫奄奄一息,一只同样奄奄一息鹰落在他的身旁,高僧见鹰悟道:我已不久已,鹰亦如此,不如割下肌肤与鹰,让他恢复生机,便效仿佛祖割肤喂鹰,于是肤施之名由此而来,延安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一个古称便是如此的美丽。


清凉山高僧割肤喂鹰之地,古来便是传奇之地,这份传奇一直流传至今,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这次的延安之行,遗憾没能去到清凉山,不过我们去到了同样是革命圣地的杨家岭和枣园。听闻导游言论,延安三大怪:延河没水,富县不富,枣园没枣。枣园又名“延园”,原是陕北军阀高双成的庄园,土地革命时期归人民所有。

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1年开始修建,至1943年竣工。共修窑洞二十余孔,平瓦房八十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等先后迁居枣园,这里成为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4年至1947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刘少奇、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人先后在这里居住,领导中国革命,枣园便是中国革命最好的见证者。


枣园没枣,上面说过了,其实为了符合枣园的气质,现在枣园中陆陆续续的种上了很多枣树。也符合延安当地的特产,当我们到达枣园时,低矮的枣树已经披上了绿装,郁郁葱葱的煞是可爱,算是炎炎烈日下的一点慰藉。

烈日灼灼,红色的热情如同这烈日一般一路相随,如同延安精神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左右,老实说未到延安未切身感受之前,要我详细说说延安精神确实有点为难。到了延安以后不需要详细的讲述,看着革命前辈生活过的地方,一幕幕历史事件在眼前重演,延安精神便一点一滴的融入到身体。


  这是周恩来总理在枣园所住窑洞中的水瓶以及公文包,听闻讲解,窑洞中的布置几乎还原当年革命先烈居住是的布置,这些老物件也是延安精神的传递者——艰苦奋斗自立更生。当看到如今翻天覆地的南泥湾时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如同郭先生所唱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中的歌词一般,当年的南泥湾到处是呀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在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相传南泥湾百余年前水草丰美,地广人稠,客商云集,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可惜好景不长到了清朝中期,当朝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挑唆汉回两族斗争,在南泥湾一带烧杀掳掠,饿殍遍野才让南泥湾变成了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


1941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1942年,生产自给率达到61.55%;1943年,生产自给率达到100%,到1944年,三五九旅共开荒种地26.1万亩,收获粮食3.7万石,养猪5624头,上缴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这让南泥湾不仅成为了延安精神的发源地,也成为了中国农耕事业的发祥地。

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

  没有房子住,战士们先是露营,在用树枝搭起的简陋帐篷里住,遇到雨天衣服被子被淋湿,就烧火取暖,后搭草棚、打窑洞,解决了住的问题;粮食不够吃,就在饭里掺黑豆和榆树钱(榆树的种子),旅团首长带头,冒着风雪严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长等地去背粮;没有菜吃,战士们到山里挖野菜(如苦菜、地皮菜等),找榆树皮,收野鸡蛋,打猎(野猪、野鸡等),下河摸鱼;没有烧的,战士们就打柴烧木炭;穿的很困难,每个战士一年只发一套军衣,平时就缝缝补补,夏天光着膀子开荒、种地、打场,长裤改短裤,短裤改裤衩,磨破裤衩的布条打成草鞋,绝不浪费;没有生产工具,他们自己制造;没有耕牛,就用镢头;没有灯油,就用松树明子,或者把桦树皮卷成筒当灯点;缺少学习用具,就用桦树皮当纸,用炭当笔;没有擦枪油,就采集野杏仁榨油代替。部队在困难的时候,节衣缩食;在生产自给有余的时候,仍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旅首长曾向全旅发出号召:“生产要多,消费要省。”1942年以后,部队已经达到了粮食自给,还是将瓜菜、红薯、山药蛋等掺和在粮食里做“八宝饭”吃,而且每天仍然坚持吃两干一稀。从1941年起,部队基本上没有向上级领过被子。战士们被子里的棉絮,早就滚成一团团的疙瘩了,可是发下新被子时,战士们谁也不肯要,说:“哪天不打败日本鬼子,哪天就不换被子。”总之,在短短的三年内,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南泥湾由此成为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


离开了南泥湾,我们本次的延安之旅便要转战十六朝古都西安,长时间的车程让我有更多时间来回味延安的风土人情、延安的人文景色、还有那烽火一般的延安精神。人人都爱出游,或寄情于山水之间、或藏情于亭台楼阁。那么延安呢,延安秀美吗?壮丽吗?延河水已经枯竭,如果不是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飞机播种,如今的延安恐怕依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延安依然很美,但是延安的美丽却让我不知道如何形容。既不是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壮阔与淡然,亦不同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波澜。延安就默默的在哪里,当你经过他时,心中总会一阵悸动,你惊讶着回头看向他,他却极其普通的站在那里,无关风月,不起波澜。

同行的旅人都静静的睡着了,延安已经在身后不可望见,西安在眼前渐渐的清晰,而那不同于延安的十六朝古都的魅力,却是另一番滋味了。

QQ截图20190710125424.jpg

QQ截图20190710125438.jpg